中文系(珠海)举行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动员会

无

Body

为做好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组织工作,11月17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举行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动员会,我系贾智副教授、杨蓓副教授、杨蓥莹副教授及郭超助理教授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。会议由杨蓥莹副教授主持,系内多位青年教师参会。

 

会议伊始,杨蓓副教授分享了2020年度国社科“中华学术外译”项目申报经验。杨蓓老师从申请过程角度出发,强调报题是关键的步骤。在正式申请课题时,应关注全国社科工作办发布的推荐选题目录;面对未列入目录的书籍,要联系两位正高级推荐人,论证其学术价值、社会影响和对外译介价值;翻译书籍最好和自身专业、中国传统文化相关,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。在翻译工作的问题上,她强调,要寻找对应学术领域的外国母语学者进行翻译合作,以弥补自身在翻译上非母语背景的缺陷。另外,考虑到翻译质量问题,杨老师建议,可根据国外文化语境和接受情况,对原著进行语句上的改动与更新,不必原封不动地翻译。

 

郭超助理教授以2021年度国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《20世纪以来的戏曲跨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的文化认同研究》为例,郭老师指出,选题的基本方向可参考国社科项目课题指南与党中央文艺座谈讲话,应贴近时事并结合自身熟悉的学术领域量力而行。此外,郭老师还提醒大家,申请书的填写应注意篇幅上限,凝练、精简语言;框架要注重条理和层次性和表达的紧凑。最后,郭老师指出,由于艺术类项目限项明显,中文系的科研人员要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,在申请中提高自身竞争力。

 

随后,贾智副教授作国社科申报课题研究内容的撰写经验分享,他指出,申报书的关键词应结合后续研究方向,仔细斟酌;文献综述关键在于“述”,评点既有文献的缺憾也应秉持谦虚态度尊重过往研究成果;正文的填写应有问题意识,展现课题的学术价值;前期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的列举贵“精”不贵“多”,同时可引用专家学者对自己前期成果的评价。此外,贾老师还强调,申报书撰写时也应着重阐述研究的重点、难点与创新,陈述研究原因与意义。

 

最后,杨蓥莹副教授以她的2021年度国社科一般项目《电影文学媒介重塑机制研究》为例,分享了申报主题选择与内容布局经验。杨老师指出,主题的确立涉及到学科的选择以及后期评审,应结合与个人前期积累且贴近国家需求;在文献综述中,应围绕确立的主题,进行学术史的梳理,同时,也应对课题研究的创新拓展点进行收束。但每个部分的衔接应具备内在逻辑性,避免简单的并列排序。

 

在现场交流环节,主讲老师们耐心解答与会青年教师提出的问题,并建议大家调整心态,勇于尝试,把握机会。此次动员会,青年教师们进一步了解了申报社科基金的方法和流程,提高了申报积极性,增强了项目申报信心。